close

    從 DeMar DeRozan 陳述自己長期與憂鬱症奮鬥震驚體壇、Kevin Love 勇敢談論自己罹患恐慌症的經歷,到近期 大坂直美 因為憂鬱與心理健康問題引起軒然大波,似乎在揭示著體育界對於選手的心理層面問題的不夠重視。

    然而,這樣的不重視並非無跡可尋。依我個人的看法,忽視心理問題的現況其實肇因於整個社會面對面對精神疾病的態度,使得可能的罹患者不敢向身邊的人傾訴自己所面臨的難關;為了避免被貼上標籤或是得到來自眾人的負面眼光,選擇隱忍或獨自面對而不願意尋求治療。

    當然,我無法改變體育界的現況,畢竟在這資訊與媒體極度發達的時代,鎂光燈時時刻刻都壟罩著體育選手,驟增的壓力如一道無解題、更像一個無限迴圈,永遠縈繞於體育選手身旁。

    可是,縱使這樣的情況難以避免,不代表我們應該放任自己去忽視這樣的議題。反之,我們應該要以開放的態度去試圖理解心理疾病;我們不必成為專家,但至少可以對於心理疾病有正確的認知,並停止錯誤的謠言繼續散播。

    的確,一個人的力量很小,一個人的改變與正確認知看似微不足道;可是,江海也是由涓滴細流匯聚而成。秉持著一傳十、十傳百的精神,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比想像中的還有影響力。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不只是在閱讀一篇文章,而是在讓社會變得更和諧、更友愛、更進步!

    我們準備進入今天的主題 ── 「談精神疾病與憂鬱症的汙名化」。

    聲明:我並非醫學方面的專家,醫學知識量與該方面的專業人士有天壤之別。因此,即便我盡可能地查證並保持文章的正確性,如果文章中還是有內容上的錯誤或可討論之處,請讀者不嗇告知與指教。在此附上我的參考資料,依標題筆畫排序。

Psychosis.JPG

“ It came out of nowhere. Id never had one before. I didnt even know if they were real. But it was real — as real as a broken hand or a sprained ankle. Since that day, almost everything about the way I think about my mental health has changed. ”── Kevin Love

“ For 29 years, I thought about mental health as someone elses problem. Sure, I knew on some level that some people benefited from asking for help or opening up. I just never thought it was for me. To me, it was form of weakness that could derail my success in sports or make me seem weird or different.”── Kevin Love

“ This depression get the best of me...”── DeMar DeRozan

Psychosis 4.jpg

“ Being depressed is exhausting. … It takes all of your strength and willpower just to exist, just to keep on going. Battling depression, battling anxiety, battling any mental health disorder … its all just so unbelievably exhausting.”── Kevin Love

“ Just … dark. Dark and alone with my thoughts. EVERY SINGLE DAY.”── Kevin Love

Psychosis 3.jpg

    根據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的數據指出,大約每五個人就有一位曾經罹患或是正在受精神疾病所困擾。這個比例其實並不低,但考量到絕大部分的患者都沒有接受正規治療,再加上精神疾病的種類亦非常多元,包括但不限於 較輕微的強迫症、畏懼症、恐慌症 再到歸類為重症的 憂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已正名為「思覺失調症」),因此非醫學方面專業人士的普通人對於精神疾病恐怕難以有全面且正確的認知。

    更加遺憾的是,新聞媒體為了收視率與點閱率,經常使用聳動的標題、撰寫未經查證且偏頗的文字。不僅有些非醫學專業人士的記者會使用「疑似精神異常」、「精神有問題」等字眼,他們更於發生重大刑事案件、眾人人心惶惶時,試圖將精神疾病與罪犯進行連結;上述舉動不僅讓民眾對於精神疾病有了錯誤的認知,更使精神疾病及其患者遭受「汙名化」與不公平的對待。

    不僅如此,很多民眾(非醫學專業人士)也時常在日常生活中更透過文字與話語來進行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視。許多人常常以「神經病」、「精神分裂症」來批評與咒罵他人。此舉不僅試圖將「精神疾病患者」與「非精神疾病患者(非精神疾病患者也未必正常,身上可能有其他疾病,畢竟人很難100%完全健康。)」區分為兩個不同的群體,更讓他人接收到你對於精神疾病狹隘的觀點、強化了聽眾對於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使類似「罹患精神疾病是可恥的、是丟人現眼的」的想法在群眾間醞釀,甚至形成了集體社會意識。

    因為這些來自整個社會的先入為主想法,使得精神疾病被汙名化的程度與日俱增,導致可能的患者因為害怕被貼上標籤而不敢就醫或尋求協助,抑或是在尋求協助後卻使往後的人生遭遇不公平與不友善的對待。不過,精神疾病患者更難康復的同時,不僅是他們個人受到影響,整個社會也變得更不健康,陷入惡性循環。

    可是,根據香港心理衛生會指出,其實絕大部分的精神疾病患者是偏向「被動、內向、退縮」的性格,他們是心地善良的;反之,有暴力行為的精神疾病患者佔病患者總人數不到百分之五,且大部分是由於「缺乏適當治療」所導致。

    也就是說,如果你曾經以精神相關疾病的用語來批評或羞辱他人,其實你就是使「精神疾病汙名化」的參與者之一;同時,因為「精神疾病汙名化」讓很多人畏懼接受治療,你也是部分暴力案件的隱形促成者以及隱形幫凶!

    因此,容我在此向正在閱讀本文的你呼籲:請不要加深精神疾病的汙名化!或許有些精神疾病相關用語已經成為您的口頭禪,很難改掉,但請為精神疾病患者盡一份心力,好嗎?我相信你可以做到!

 

    其次,我想稍微花點篇幅來討論在我的生活中最常被誤用的精神疾病相關詞彙 ──「精神分裂症」。首先,遠在 2012年時,台灣精神醫學會早已推動 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症) 更名運動。台灣精神醫學會更明確指出:疾病汙名已經成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復過程中不可承受之重。 … 社會大眾及媒體對於「精神分裂症」的病名具有負面印象,社會汙名化現象普遍影響個案生活經驗與感受,「精神分裂症」已經被社會大眾普遍地汙名化,好像已經被當作某種不治之症、恐懼與羞恥的象徵,不被社會重新接受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康復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

    因此,參考臺灣過去將 Dementia 由「老年癡呆症」更名為「失智症」的經驗,並依循翻譯「信、達、雅」的準則,將 Schizophrenia 的中文診斷名由「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從更名至今已經快要十年,如果你是今天才知道也沒關係,但是,請不要在隨意將精神分裂症這個詞彙加諸在他人的身上,因為這就是在增加該疾病被汙名化的程度。

    在上方的文字中我有提到,「思覺失調症」被歸類於精神相關疾病的重症。但是,「思覺失調症」其實算是重症中的常見者;根據精神病權威 Jim van Os 和 Shitij Kapur(2021年六月成為倫敦國王學院第二十一任校長) 指出,大約有 0.3%~0.7% 的人會在其生命中受到「思覺失調症」的影響,也就是說全世界的「思覺失調症」患者超過千萬。

    「思覺失調症」並非絕症,它是可以治療與復健的心理疾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許豪沖主任表示:「汙名化的根源不在於名詞是在於人心,在於每個人心中對於瘋狂的不理解、恐懼、排斥、與否認,以至於每一次“正名”,最終還是免不掉被再度汙名化的宿命。 … 一個社會如何對待精神病患,反映出這個社會的文化發展水平。」

    誠然,我們無法給予精神疾病的患者什麼幫助,可是,我們可以不要在他們身上造成額外的傷害。展現出你基本的文化水平吧!

 

    值得一提的是,與社會普遍的觀點不同,其實精神疾病的患者很辛苦也很努力。以憂鬱症為例,該疾病肇因於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出現問題,與憂鬱症最相關的是 Serotonin (5-HT、血清素) 和 Norepinephrine (NE、NA、正腎上腺素、去甲基腎上腺素)。若上述的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足時,連感覺到「快樂」的權利都沒有,憂鬱症也就誕生了。

    我很喜歡 心理醫學專科的陳家倫醫師 對於憂鬱症病人的看法:「憂鬱症病人並不脆弱,事實上他們很堅強也很努力。在缺少血清素的情況下他們根本不能控制他們的思考,但是他們還是努力去嘗試所有能令自己開心的事。憂鬱症病人以自己的邏輯找出令自己開心的方法,但他們試過了所有方式都沒有效果,所以才會令他們感到絕望繼而自殺。很多人在勸告憂鬱症病人放棄自殺時,會對病人說:『自殺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自殺前想想你最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或『自殺會令你父母傷心』等等,但都不會有太大的幫助,因為其實他們也曾經這樣多次告訴自己,所以當旁人這樣告訴他們時,他們已經麻木了。他們其實已經很努力的找出讓自己活下去的理由,但是在缺少血清素的情況下,他們的努力都白白浪費掉了。」

    蒼藍鴿醫師也提到,憂鬱症其實也屬於一種「生理疾病」,而生病的部分在大腦。換句話說,憂鬱症和心臟病(心臟生病)、腸胃炎(腸胃生病)其實在某些層面是類似的。

    相信你不會對一位感冒的病人說:「你不要咳嗽、不要流鼻涕就好了呀。為什麼要發燒呢?發燒就是給自己增加痛苦呀!」那也請不要對一位精神疾病患者說:「你不要憂鬱、不要心情不好就好了啊。為什麼要想不開呢?想不開就是給自己增加痛苦呀!」

    還有,當你看到行為與你的價值觀差異很多的人或是你很討厭的人,相信你不會對他說:「你大腸有問題啊?你大腸癌呀?建議去看醫生治療一下。」那也不應該說:「你精神有問題啊?你精神分裂呀?建議去看醫生治療一下。」我能理解在想批評他人時,很難保持理性,但請別在罵人的同時,再讓精神疾病的患者也同時受害。他們所受到的冤枉、歧視、汙名化已經夠多了,能減少他們所背負與承擔的負面看法,不也是一件好事嗎?

    而且,精神相關疾病患者其實也可以很厲害。DeMar DeRozan 在如今三分球盛行的時代反其道而行,用中距離打出屬於他的成功,DeRozan 已經連續八個賽季場均得分超過二十分了呢!而五度入選全明星的 Kevin Love 也是聯盟中非常優秀的前場之一,他在 Minnesota Timberwolves 時期的單場 31分31籃板 至今談起還是讓人津津樂道。至於女子網球單打球后 大坂直美 不僅是新生代的硬地殺手,她未滿二十四歲便四度拿下大滿貫冠軍,未來肯定還能打出很多精彩賽事、締造許多旁人遙不可及的紀錄呢!相信也有很多讀者很欣賞這三位球員吧?其實,能對精神相關疾病不要有那麼多的誤解、以平靜且溫暖的態度去看待與討論精神相關疾病,也算是對於這些球員的一種支持!

Psychosis 2.jpg

    只不過,根據上方提及關於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 的數據,大約每五個人就有一位曾經罹患或是正在受精神疾病所困擾。也就是說,很可能還有許多的球員也正在被精神疾病的陰霾所壟罩,甚至陷入了精神疾病的囹圄之中。當他們選擇勇敢表達自己正在承受的傷痛,其實代表這些球員很勇敢,他們願意犧牲小我去讓大家更了解、更正視精神相關疾病,哪怕他們得承擔更多的批評。

    能成為在最高殿堂效力的運動員無論有多良好的基因與與生俱來的天賦,還是經歷了數不盡的磨練與付出。在成為傑出的過程中,他們無可否認地培養了一定的抗壓性與挫折容忍力,但是最高殿堂的競爭與關注度所帶來的壓力與學生時期或是其他層級的比賽肯定判若雲泥。我們會遇到難關,運動員也會;並不是每一個球員都能在面對龐大壓力時還能泰然自若。而且,這幾年的科技與媒體發展非常迅速,球員所承受的壓力、關注也以我們難以想像的方式增加。他們或許沒有太多人可以傾訴,在社群軟體上的一舉一動也被放大檢視,心理層面所面對的問題很可能比生理層面還難熬。

    Kevin Love 在回顧自己與恐慌症共處的經歷時提到:「這事情還挺奇怪的。NBA 裡面有各種專業的人員,教練、訓練師和營養師們已經在我生命中存在了數年,但是當我因為恐慌症感到極度不適時,這些人卻沒有一個能提供我最需要的幫助。」

    作為看球者,當然會希望自己喜歡的球星能創造一個又一個的紀錄,一步一步邁向成為傳奇的道路;但是,在內心深處,球迷肯定希望他們的球星能健健康康的打球、享受在場上的每一刻。如果在賽場上征戰不能帶給球員享受與快樂,那他們取得再多成就又如何呢?那等於球員是用自己的辛酸與血淚,去完成球迷的期待與外界的標準,那何其殘忍,對於球員說又是何等折磨呢?

    大坂直美 需要退賽,那就退賽吧!那沒什麼。球員受傷時本來就應該好好休養,對於年輕的她來說,如果因為在場上硬撐,讓心理的傷加劇,那同樣也可能毀掉她未來的生涯。

    二級腿筋拉傷休四到八周、阿基里斯腱斷裂要休息一整個賽季,精神疾病要休多久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能祝福球員早日康復,期待他們滿血歸來。

    球員可能在精神相關疾病中受苦,他們不說不代表他們不痛。多一點關懷、多一點體諒,多一點鼓勵、多一點讚揚;減少精神疾病的汙名化,從你我做起,好嗎?

Psychosis.JPG

 

這個議題很少人談起,但我認為它格外重要。 . 從 DeMar DeRozan 陳述自己長期與憂鬱症奮鬥震驚體壇、Kevin Love 勇敢談論自己罹患恐慌症的經歷,到近期 大坂直美...

Grand Master's Column 特級大師專欄發佈於 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

 

Naomi Osaka.jpg

 

arrow
arrow

    特級大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