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G Three in Tennis ”又稱“ BIG 3 ”,中文稱作「網壇三巨頭」,是對於現役男子網壇單打賽事中最具統治力的三位球員 ── Roger Federer, Rafael Nadal, Novak Djokovic 的稱呼。
三位球員在 Grand Slam (大滿貫賽事,包含 Australian Open 澳網、Roland-Garros 法網、Wimbledon Championship 溫網、US Open 美網) 賽場強大的宰制力與至今已長達十八年的壟斷是男子網壇前所未見的三人組合。
Grand Slam 與其他網球賽事擁有著截然不同的等級。與絕大多數男子比賽由 Association of Tennis Professionals (ATP、男子職業網球聯合會) 所負責不同,Grand Slam 不僅是少數由 International Tennis Federation (ITF、國際網球總會) 所營運的賽事,更擁有悠久的賽事歷史、盛大的規模、極高的獎金。
在冠軍積分高達 2000 點的同時,Grand Slam 的男子單打項目所有比賽皆為五盤三勝制(ATP巡迴賽為三盤二勝制);更強的比賽張力與戰局拉長後的更多變數更加考驗選手們的心理素質強度、韌性、續航力與求勝決心。
截至 2021年的 Roland-Garros,BIG 3 總共囊括了五十九座大滿貫冠軍,三位佔據了男子單打大滿貫冠軍排行榜的前三名,遙遙領先位居第四、已退役前球王 Pete Sampras 的十四座。
以總數論,Roger Federer 和 Rafael Nadal 以二十座大滿貫並列歷史之最;以單一大滿貫論,Rafael Nadal 以十三座法網冠軍冠絕群倫;以單一大滿貫連霸論,則有 2003~07 Roger Federer 的溫網五連霸、2004~08 Roger Federer 的美網五連霸、Rafael Nadal 的法網五連霸;以連續球王週數論,Roger Federer 的連續 237週 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紀錄;以球王週數論,Novak Djokovic 則高居歷史第一。
2003年,Roger Federer 以一座溫網冠軍悄悄開啟了網壇稱霸的序幕。2004年由年輕的 Federer 獨霸,2005~07年隨著 Nadal 的崛起網壇進入「費納時代」,當時的 Federer 已經手握十二座大滿貫冠軍與六零年代的澳洲前球王 Roy Emerson 並列歷史第二。2008年澳網,Federer 和 Nadal 雙雙折戟四強,以第三種子身分出賽的 Novak Djokovic 於決賽擊敗非種子選手 Jo-Wilfried Tsonga 獲得生涯首座大滿貫桂冠,突破「費納」壟斷;而從2005年七月開始,Federer 和 Nadal 穩居前兩名的盛況隨著 Djokovic 和 Andy Murray 的破繭而出於2009年八月終結,紀錄停在211週。2009年年底,挾著美網四十連勝、尋求史無前例美網六連霸的 Federer 在決賽遭遇頑強抵抗,未滿二十一歲的 Juan Martín del Potro 在兩次盤數落後時皆拿下下一盤的搶七扳平戰局,最終在五盤大戰中擊敗 Federer。比較遺憾的是 del Potro 的職業生涯遭遇到了一系列的手腕和膝蓋傷勢,雖然表現依舊非常出色、累計擊敗了 BIG 4 高達二十次,但如果沒有那麼頻繁的傷勢,他或許也會是一位宰制網壇的超級球星。
在這段期間,Federer, Nadal, Djokovic, Murray 四位球員以各種不同的排列組合向其他選手們展示“ BIG Four in Tennis ”「網壇四巨頭」的無限威力、實力與統治力。Djokovic 在2011年一舉奪下三座大滿貫冠軍榮登球王寶座;Murray 在 2012 Summer Olympics(London)拿下男子單打金牌隨後奪下美網冠軍,成為史上首位連續拿下奧運金牌與美網冠軍的男子單打選手,同時也使“ BIG 4 ”在2012年各拿下一座大滿貫冠軍。
2013年,尋求衛冕的 Federer 在溫網次輪出局,爆冷結果震撼網壇的同時終結了連續三十六個大滿貫進入八強的史詩級紀錄。這一年遭遇背傷困擾的 Federer 世界排名跌至世界第七,為十一年來的新低。在 2013~16年間,“ BIG 4 ”雖然還是緊緊守住世界前兩名的位置,但在大滿貫的統治力上出現了裂痕;Stan Wawrinka 趁虛而入,接連拿下 14年澳網、15年法網、16年美網 三座大滿貫冠軍。在2014年獲得澳網冠軍後,原本位居世界第八的 Wawrinka 排名一舉上升到世界第三,一度在排名上超越 Roger Federer 成為「瑞士一哥」。
不過,比起 Wawrinka 的三座大滿貫冠軍對手皆為“ BIG 4 ”成員,2014年美網被預期會在決賽交手的前二種子 Federer 和 Djokovic 卻雙雙在四強意外止步;這次大滿貫是自 2005澳網 Marat Safin 擊敗 Lleyton Hewitt 奪冠(大會前兩種子 Federer 和 Andy Roddick 都是在四強出局) 以來首度沒有 BIG 4 的大滿貫決賽,Marin Čilić 把握難得機會擊敗 Kei Nishikori,加入在 BIG 4 統治時期還能拿下大滿貫冠軍的「倖存者行列」。
2016年,Andy Murray 於澳網和法網皆憾負於 Djokovic、雙雙獲得亞軍;隨著賽季進行狀態越來越好的 Murray 不僅拿下生涯第二座溫網冠軍,更在 2016 Summer Olympics(Rio) 男子單打賽事擊敗 del Potro 再奪奧運金牌,成為奧運網球男子單打項目史上首位衛冕者。賽季末,Murray 更拉出一波二十四連勝,連續拿下 Shanghai ATP Masters, Paris Masters, ATP World Tour Finals(年終賽) 於11月7日榮登球王寶座,並成為年終球王。
然而,當 Federer 以第十七種子身分獲得澳網冠軍完美宣告復出、拿下 Sunshine Double 並在最擅長的草地球場贏得生涯第八座溫網冠軍,Nadal 獲得第十座法網 Mousquetaires Cup (火槍手盃)以及生涯第三座美網冠軍的同時,Murray 卻遭遇了傷病的折磨。先是手肘傷勢讓他休戰了一個月,帶著臀部傷勢參賽溫網依舊晉級八強,但臀部傷勢加重卻讓他錯過了剩餘賽季的所有比賽,球王寶座也拱手讓人。
Murray 在 2018年初進行了 hip surgery(髖關節手術),退出了多項賽事讓他的世界排名跌出前800。2019年澳網,相信我們都還記得,Andy Murray 在賽前記者會含淚表示,hip injury 讓他連進行日常生活的基本動作都飽受艱難與折磨,他在考慮進行第二次 hip surgery 不求延長職業生涯而只希望能在未來的人生不必與疼痛為伍。Murray 希望能參加 2019年溫網並作為生涯最終戰,但他不確定能不能再堅持數個月的病痛,因此澳網也可能是他的職業生涯終點。澳網首輪,一場五盤大戰敗給 Roberto Bautista Agut 之後,Murray 參考了許多球員的建議並與醫療專家討論後,決定進行 hip resurfacing surgery(人工髖關節置換)。
之後,他奇蹟般的重新站上賽場。雖然 Andy Murray 已經不是當年的那位球場常勝軍,但是,我很喜歡兩年前自己對於 Murray 英勇的重新站上球場的詮釋:「最厲害的人不是一路順風,而是遭遇困難後肯再向成功發起衝鋒。」
【行文至此,建議讀者可以先去閱讀〈 Andy Murray ──只想,再做一次自己── 2019 European Open Champion 〉這篇文章,再回來繼續閱讀本文!】
可是,隨著 Murray 淡出網壇的競爭者行列,他與 Federer, Nadal, Djokovic 的差距也越來越明顯,因此,整個網球界甚至連 Andy Murray 本人都開始以“ BIG Three ”稱呼上述的三位球員。漸漸的,“BIG Four in Tennis”、“ BIG 4 ”、“ F4 ”、「網壇四巨頭」敵不過歲月的侵蝕,成為時代的眼淚;只存在於球迷心中的某個角落,些許灰塵也覆蓋於其上......
2017年以來,“ BIG 3 ”對於 ATP World Tour Masters 1000 (ATP Masters Series、大師賽) 不再擁有如此強大的宰制力;可是,當時間與年齡試圖削弱他們在大滿貫賽事的統治力竟無功而返,僅 SARS-CoV-2 (COVID-19) 病毒在“ BIG 3 ”所長期壟斷的大滿貫賽事鑿出微小破口。
2020年美網,由於美國受到 COVID-19 無情肆虐,衛冕冠軍 Nadal 為了自身健康選擇不參賽、Federer 因為膝蓋傷勢早已退出2020年下半季;唯一參賽的 Djokovic 在第四輪賽事首盤第十一局結束、準備將球打給球童時意外將球打到線審的脖子,經過討論後被判失格,使 Pablo Carreño Busta 直接晉級;最終 Dominic Thiem 把握住“ BIG 3 ”皆缺席的機會拿下生涯首座大滿貫冠軍。
從2004年澳網至2021年法網共六十九座大滿貫(2020年溫網因疫情取消),“ BIG 3 ”拿下了其中的五十八座;如果從「費納時代」開始統計,更是在六十五座中拿下五十五座,逼近 85% 的奪冠率。細數男子網壇的眾多傳奇與精英,竟只有 Andy Murray(3), Stan Wawrinka(3), Marat Safin(1), Juan Martín del Potro(1), Marin Čilić(1), Dominic Thiem(1) 能在苦苦掙扎中獲得極度稀有的大滿貫冠軍。
多少優秀的球員,多少職業球員的青春乃至整個生涯,都在 BIG 3 時代的壟罩之下。抽到再好的籤表,晉級路的盡頭便是與 BIG 3 相遇之時。即便在賽局中一度領先,BIG 3 強悍的心理素質以及驚人的調整與應變能力往往讓對手得來不易的領先稍縱即逝;即便在多次面對 BIG 3 之後,終於因為某位 BIG 3 當天狀態不佳獲得了一場勝利,卻已在艱辛苦戰中耗盡體力,可是還可能會有第二位 BIG 3 矗立在眼前。
對於其他球員來說,BIG 3 宛如夢魘般的存在,鞭笞著他們的晉級夢、摧毀著他們對網球的熱忱;只要有極微小的破綻,比分便不再僵持,轉瞬間便來到賽後的握手,然後眼睜睜的看著 BIG 3 揚長而去。
.
還記得在 2019年的 Nitto ATP Finals (ATP 世界巡迴賽總決賽、ATP 年終賽),官方舉辦了一場溫馨的小活動,向九位在 ATP 征戰多年、於今年高掛球拍的球員致敬:David Ferrer(3), Tomáš Berdych(4), Marcos Baghdatis(8), Radek Štěpánek(單打8、雙打4), Mikhail Youzhny(8), Nicolás Almagro(9), Max Mirnyi(單打18、雙打1), Víctor Estrella Burgos(43), Marcin Matkowski(雙打7);括號部分為球員生涯的最高世界排名,未註明者為單打排名。
在上方曾進入單打世界前十名的球員中,除了 Radek Štěpánek 之外,其餘五位都比 Roger Federer 還要年輕。當他們在2019年決定退役,Roger Federer 卻還是在2019年溫網晉級決賽並上演了一場史詩級的五盤大戰;2021年的大滿貫賽事中(截至法網) Federer 更保持著全勝紀錄,年近四十依舊持續書寫著屬於他的傳奇。而 BIG 3 的另外兩位,Nadal 已年過三五依舊高居世界前三、Djokovic 年逾三十四歲還是穩居球王寶座。
的確,隨著醫療的進步,各項運動的球員皆有著延長職業生涯的趨勢。可是,即便年齡增長能保持巔峰時期的狀態,年輕球員年復一年的持續成長、進步與蛻變,為何沒有進而威脅到 BIG 3 在大滿貫賽場的統治力,反倒是 BIG 3 互相逼出他們的極限、年輕一代的球員遲遲無法加入與 BIG 3 的競爭呢?
如果我們回顧在 BIG 3 時代之前的網壇傳奇 Pete Sampras 與 Andre Agassi;擁有“ Pistol Pete ”稱號的 Pete Sampras 以快狠準且極具威力的發球馳騁網壇,而正是因為 Pete Sampras 近乎無解的發球上網能力,讓 Andre Agassi 淬鍊出歷史級別的接發球能力。那照理來說,於 BIG 3 統治時期進入網壇的年輕球員們,在 BIG 3 的「荼毒」之下,不是應該擁有絕佳的心理素質並練就全能的身手嗎?怎麼會反其道而行,在大滿貫賽事的 BIG 3 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呢?
【註:有兩位運動員擁有“ Pistol Pete ”的稱號。一位是上方提及的網球前球王 Pete Sampras,另外一位是已故的 NBA 球星 Pete Maravich。】
是否網球男子單打項目真的出現了人才斷層?我不敢妄下定論,因為 BIG 3 三人在大滿貫都有著史無前例的成就(上述的網壇傳奇 Sampras 和 Agassi 合計取得了二十二座大滿貫,BIG 3 任何一人都十分接近這個數字);而因為 BIG 3 囊括了這十多年來大部分的大滿貫冠軍,如果以晉級大滿貫決賽為基準,更是幾無缺席。
考量到以大滿貫決賽作為基準有足夠的鑑別力,且大滿貫決賽有足夠但又不會多到難以統計的樣本數,因此筆者選擇以 BIG 4 (我也有順便統計 Andy Murray) 的大滿貫決賽做為樣本分析,共計九十九次。分析著重討論 BIG 4 與其大滿貫對手的年齡差距,藉以剖析是否符合「年輕球員人才斷層」之假設。
I. Roger Federer 生涯大滿貫決賽 與對手年齡差距統計:
Roger Federer 大滿貫決賽對手年齡分類統計:
1人次 比 Federer 年長超過十歲 (-10 > 年齡差距)
0 比 Federer 年長五到十歲 (-5 > 年齡差距 ≥ -10)
4人次 年齡比 Federer 稍大 (0 > 年齡差距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人次 年齡比 Federer 稍小 (0 < 年齡差距 ≤ 5)
11人次 比 Federer 年幼五到十歲 (5 < 年齡差距 ≤ 10)
0 比 Federer 年幼超過十歲 (10 < 年齡差距)
.
II. Rafael Nadal 生涯大滿貫決賽 與對手年齡差距統計:
Rafael Nadal 大滿貫決賽對手年齡分類統計:
0 比 Nadal 年長超過十歲 (-10 > 年齡差距)
1人次 比 Nadal 年長五到十歲 (-5 > 年齡差距 ≥ -10)
15人次 年齡比 Nadal 稍大 (0 > 年齡差距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人次 年齡比 Nadal 稍小 (0 < 年齡差距 ≤ 5)
3人次 比 Nadal 年幼五到十歲 (5 < 年齡差距 ≤ 10)
0 比 Nadal 年幼超過十歲 (10 < 年齡差距)
.
III. Novak Djokovic 生涯大滿貫決賽 與對手年齡差距統計:
Novak Djokovic 大滿貫決賽對手年齡分類統計:
0 比 Djokovic 年長超過十歲 (-10 > 年齡差距)
5人次 比 Djokovic 年長五到十歲 (-5 > 年齡差距 ≥ -10)
20人次 年齡比 Djokovic 稍大 (0 > 年齡差距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人次 年齡比 Djokovic 稍小 (0 < 年齡差距 ≤ 5)
2人次 比 Djokovic 年幼五到十歲 (5 < 年齡差距 ≤ 10)
1人次 比 Djokovic 年幼超過十歲 (10 < 年齡差距)
.
IV. Andy Murray 生涯大滿貫決賽 與對手年齡差距統計:
Andy Murray 大滿貫決賽對手年齡分類統計:
0 比 Murray 年長超過十歲 (-10 > 年齡差距)
3人次 比 Murray 年長五到十歲 (-5 > 年齡差距 ≥ -10)
0 年齡比 Murray 稍大 (0 > 年齡差距 ≥ -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人次 年齡比 Murray 稍小 (0 < 年齡差距 ≤ 5)
0 比 Murray 年幼五到十歲 (5 < 年齡差距 ≤ 10)
0 比 Murray 年幼超過十歲 (10 < 年齡差距)
.
數據分析與解讀詮釋:
上方 BIG 4 的數據中,Andy Murray 由於在大滿貫球賽出賽數較少,且遇到的對手十分固定,作為分析恐出現系統性偏差,故分析著重於 BIG 3 的大滿貫出賽。
首先是 Roger Federer。相較於 Rafael Nadal 在十九歲、Novak Djokovic 在二十歲便獲得生涯首度大滿貫冠軍,雖然 Federer 在十九歲時便於溫網十六強的驚濤駭浪中擊敗尋求衛冕以及五連貫的 Pete Sampras,但他在年近二十二歲時才首度進入大滿貫決賽並奪冠。由於起步相對較晚,又在早年與年紀更輕的 Nadal 交手多次;再加上傳奇球星 Sampras 在獲得 2002年美網冠軍、生涯第十四座大滿貫時便選擇急流勇退,高掛球拍時年僅三十一歲(比他年長一歲多的 Agassi 在 2003年還拿下大滿貫冠軍、2005年亦殺入大滿貫決賽和 Federer 交手);而僅比 Federer 年長一歲多的前球王「沙皇」 Marat Safin 也因為嚴重膝蓋傷勢影響職業生涯,未滿三十歲就宣布退休,讓 Federer 少了好幾次在大滿貫決賽與年紀較大的選手交手的機會。
而且,Federer 職業生涯的續航力極強。在年逾三十五之後還四闖大滿貫決賽三度封王、年逾三十六更再度榮登球王寶座成為「史上最老球王」;盱衡上述,Federer 大滿貫決賽對手大多比他年輕也不那麼讓人意外。
其次是 Rafael Nadal。Nadal 的二十八次決賽出場中,高達十三次是在法網決賽,可說是對手的亞軍血淚史。近二十年來除了 Nadal 之外,沒有任何一位球員能在法網拿下三個以上的冠軍,Mousquetaires Cup (火槍手盃) 成了眾球星遙不可及的夢想,無論帶著多好的狀態向 Nadal 發起衝鋒,鎩羽而歸的卻是絕大多數。
Nadal 的大滿貫決賽對手年齡分布非常理想。作為 BIG 3 最年輕的大滿貫奪冠者,決賽對手比他年長者也只佔了總人次 57%,考量到 Nadal 身為「紅土之王」在未來幾年應該還有衝擊法網冠軍的機會,而僅存幾位年紀比他還大的現役球員最擅長的比賽場地皆非紅土球場,未來在法網決賽和 Nadal 交手的機會僅存理論上的機率。或許在 Nadal 高掛球拍之時,他的大滿貫對手年齡分布會更趨近於年長年幼各半;當然,希望那一天還在遙遠的未來,我還想繼續欣賞「費納時代」綻放的餘暉。
最後則是 Novak Djokovic。如果將上方 Djokovic 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他的大滿貫決賽對手僅有一成多的人比他年輕、比他年長者佔了高達 86%。這樣的數據十分迥異,因為 Djokovic 在二十三歲前僅四度晉級大滿貫決賽、跟他年齡相若的 Nadal 在二十三歲前已八闖大滿貫決賽;照理來說由於 Djokovic 在大滿貫賽場取得成功的年齡較大,他的對手比他年輕者應該要佔多數才對,可是結果卻恰恰相反。
從這樣詭譎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年輕球員的確有人才斷層的情況,而 Djokovic 可能是人才斷層的主要受益者。」
讀者或許會詢問,是否有數據或推理能支持上述的假設呢?在下方筆者收錄了 BIG 3 三人生涯前一半場次的大滿貫決賽勝負統計,該數據也許能進一步提供一些線索。
.
BIG 3 生涯大滿貫決賽前一半場次結果:
球員 |
期間 |
勝負 |
勝率 |
Roger Federer |
03溫網~08法網 |
十二勝三負 |
80% |
Rafael Nadal |
05法網~11美網 |
十勝四負 |
71.4% |
Novak Djokovic |
07美網~14溫網 |
七勝七負 |
50% |
在生涯前一半場次的大滿貫決賽中,Federer 和 Nadal 都取得了高於七成的勝率,而 Djokovic 的勝率僅勉強達到五成,前兩者與後者有著截然不同的統治力(不是 Djokovic 不強,是 Federer & Nadal 太強大)。然而,在 Djokovic 崛起幾年後,網壇本應有年輕球員逐漸成長並與其抗衡,但抗衡者沒出現、只出現了斷層。
作為 BIG 3 中最年輕的 Djokovic 也藉此機會慢慢的弭平了他原本與 Federer & Nadal 鴻溝般的巨大差距,直至今日,網壇人才斷層的影響依舊存在。綜觀比 Djokovic 年輕的四位大滿貫決賽對手,除了受到傷勢影響重創職業生涯的 del Potro 之外,其餘三位(Thiem, Medvedev, Tsitsipas)都與他有著巨大的年齡差距。
Dominic Thiem 雖然成功在 2020年美網舉起生涯首座大滿貫冠軍獎盃,可是他年逾二十四歲才上演大滿貫決賽的處女秀;在今年二月成功終結 BIG 4 對世界前兩名寶座長達八百一十三週壟斷的 Daniil Medvedev 雖然被看好是未來的球王人選,但他在二十三歲半才首闖大滿貫決賽;與 Djokovic 相差十一歲多的年輕好手 Stefanos Tsitsipas 在今年法網首度進入大滿貫決賽時也已經快滿二十三歲;這樣的年齡看似年輕,但和網壇傳奇相比卻有顯著差異。
Roger Federer, Rafael Nadal, Novak Djokovic, Pete Sampras, Andre Agassi, John McEnroe, Björn Borg, Jimmy Connors, Rod Laver, Don Budge,上述球員肯定在絕大多數球迷「歷史前十男子網球單打手」的名單中,而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在二十二歲前就已奪下生涯首座大滿貫冠軍。
也就是說,這悲劇般的網壇人才斷層至今仍未結束。或許我們已經看到了幾位未來的過渡性球王,但下一位男子網壇傳奇究竟何時才會出現?何年何月何日才會展開屬於他的統治年代?
我想,大概也只能把酒問青天了。
.
延伸閱讀:
- Novak Djokovic
- Roger Federer
〈2019 的 Roger Federer;氦閃中的紅巨星〉
〈我對費神亞軍的反思 ── 黯然銷魂之2019溫網搶七......〉
〈What I have learned about Federer's 20 th Grand Slam〉
- Rafael Nadal
敬請期待
.
如果我們回顧在 BIG 3 時代之前的網壇傳奇 Pete Sampras 與 Andre Agassi;正因為 Pete Sampras 擁有近乎無解的發球上網能力,讓 Andre Agassi...
由 Grand Master's Column 特級大師專欄發佈於 2021年6月18日 星期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