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Australian Open 男單回顧:特殊現象與巧合之觀察
一、「贏小約,得冠軍」六字箴言重現江湖?
猶記得十年前的澳網,當 Stan Wawrinka 於決賽以 6-3, 6-2, 3-6, 6-3 擊敗 Rafael Nadal 時,隔日報紙體育版提到維持數年的網球大滿貫「男單兩大定律」
Stan Wawrinka 正是於八強震撼全場的五盤大戰中以 2-6, 6-4, 6-2, 3-6, 9-7 力退欲尋求四連霸的 Novak Djokovic、此後一路高歌猛進取得生涯首座大滿貫冠軍,
當然,這樣的巧合充其量只能被稱作「假說」或「現象」,
2011 Roland-Garros 四強賽 Roger Federer 以 7-6(5), 6-3, 3-6, 7-6(5) 終結 Novak Djokovic 開季以來的四十一連勝、賞予後者賽季首敗,
從 2011 Wimbledon 到 2014 Wimbledon ,包含 Djokovic 五次奪冠、五次止步決賽(2012 Roland Garros, 2012 US Open, 2013 Wimbledon, 2013 US Open, 2014 Roland-Garros)、兩次準決賽折戟(2012 Wimbledon, 2013 Roland-Garros)、一次八強落馬(2014 Australian Open),凡是擊敗 Djokovic 者皆能順利封王。
直到 2014 US Open 四強賽錦織圭以 6-4, 1-6, 7-6(4), 6-3 擊敗 Novak Djokovic,然於決賽遭到 Marin Čilić 以三個 6-3 輕取,以亞軍作收,此一現象才落下帷幕。
而時隔多年,這樣的巧合似乎再度重現江湖;2020 年以來每一個 Djokovic 有完賽的大滿貫皆符合「贏小約,得冠軍」之天緣。
2020 年 - Australian Open 奪冠、Wimbledon 取消舉辦、US Open 十六強面對 Pablo Carreño Busta 首盤進行到第十一局結束時,情緒失控球打中線審 Laura Clark 的喉部而遭判「失格」,取消參賽積分與獎金(該賽事最終由 Dominic Thiem 輸二贏三逆轉擊敗 Alexander Zverev 奪冠)、延後舉辦的 Roland-Garros 決賽由 Nadal 以 6-0, 6-2, 7-5 擊敗 Djokovic 勝出。
2021 年 Novak Djokovic 拿下大滿貫二十七連勝,前三座冠軍皆收入囊中,一路高歌猛進至 US Open 決賽才以三個 4-6 敗予 Medvedev。
2022 年,未接種 SARS-CoV-2 疫苗但取得醫療豁免權的 Novak Djokovic 在經過一系列上訴後證明其入境簽證之合法性,
2023 年除了 Wimbledon 在決賽以 6-1, 7-6(8-6), 1-6, 6-3, 4-6 敗給 Carlos Alcaraz 之外,其於三個大滿貫皆奪冠。
2024 年 Australian Open 準決賽擊敗他的 Sinner 縱使在決賽先輸兩盤依舊逆轉封王,「贏小約,得冠軍」
二、溫度與決賽戰況走向一致?
溫度究竟產生什麼影響?在談論這個議題之前,得先簡述一下兩個方程。
首先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Lord Rayleigh 提出之 Drag equation(阻力方程)
Fd = (ρ v2 Cd A)/2
其中,Fd 為阻力,其定義為平行流場方向之施力分量;ρ為流體密度;v 是流體相對物體的速度;A 為 reference area;Cd 為 drag coefficient(阻力係數),乃一無因次之係數,與物體幾何形狀相關、將 skin friction drag(表面摩擦阻力) 和 form drag(形狀阻力) 加入考慮,若流體為氣體,其阻力係數取決於 Reynolds number (Re) 與 Mach number (M)。
又根據 Émile Clapeyron 統整 Boyle's law, Charles's law, Avogadro's law, Gay-Lussac's law 提出之 Ideal gas law(理想氣體方程式)
PV = nRT
此方程式又能寫為 Pm = DRT
P 為氣體壓力(atm);V 為氣體體積(L);n 為氣體分子數(莫耳mole);R 為理想氣體常數 0.082 L·atm/(K·mol);T 為絕對溫度(K);m 為氣體分子量(g/mole);D 為氣體密度(g/L)。
由於 R 為常數、m 在短時間內可視為固定、P 在短時間內改變不大(若要細究,理論上氣壓日變化有最高、次高、最低、次低值,其中最高值出現在 9~10 時、次高值出現在 21~22 時、最低值出現在 15~16 時、次低值出現在 3~4 時,但實際情況應以當地測量為準,下圖為 Melbourne 當地數據)
(當然,若使用更接近實際氣體狀態的 van der Waals equation 或是 Redlich–Kwong equation of state 會更加精確,但為了避免討論過於複雜,在此僅以 Ideal gas law 做討論)
決賽開賽時間為 Jan.28 2024 臺北時間下午 4:30,Rod Laver Arena (Melbourne Olympic Park) 當地時間為晚間 7:30,因此開賽後 P 大致呈些微上升趨勢,而根據 Melbourne Olympic Park Air Temperature 紀錄,當日最高溫攝氏 26.3 度發生在傍晚時分,開賽時溫度約莫為 25.0℃。
當 Daniil Medvedev 在次盤第六局取得第四次也是他全場最後一次破發成功(當時比數 6-3, 5-1),至此 Medvedev 完成七個發球局、Jannik Sinner 接發球得分僅有五分(29-5, Medvedev 得分率85.3%),比賽進行了一小時十一分鐘、溫度下探至 22.5℃。
此後溫度雖有波動但均於 22.5℃ 之下,而 Jannik Sinner 在次盤第七局首度破發對手,並逐漸於 Medvedev 的發球局有所建樹,在三、四、五盤保住自己所有發球局的同時各取得一次破發成功逆轉戰局。
次盤第七局至比賽結束,Sinner 於 Medvedev 的十五個發球局接發球得了四十二分(63-42, Medvedev 得分率60%)。在比賽結束時(本場比賽歷時三小時四十四分鐘),Melbourne Olympic Park 溫度已降至 20.0℃。
因此將上述溫度數據帶入 Pm = DRT (務必注意此處溫度單位為絕對溫度, 25.0℃ ≈ 298.15 K, 22.5℃ ≈ 295.65 K, 20.0℃ ≈ 293.15 K)。由於 R 為常數、P 和 m 可視為不變,比賽伊始至次盤第七局戰局開始改變時,溫度由 298.15 K 降至 295.65 K,可推論 D (氣體密度) 增加了 0.845%;比賽開始至比賽結束前,溫度由 298.15 K 降至 293.15 K,可推論 D (氣體密度) 增加了 1.706%。
觀察 Drag equation(阻力方程) 可得知,Fd(阻力) 與 ρ(流體密度) 呈正比關係,故由上述計算可推得,比賽伊始至次盤第七局風阻增加了 0.845%、比賽開始至比賽結束前風阻增加了1.706%。
雖說強大的調整與適應能力為頂尖選手所具備,但雙方旗鼓相當時任何一點細微的變化便可能導致截然不同之結果,風阻變化也不例外。
影響比賽走向的變因極多,其中囊括許多無法量化的因子,因此即便某項數據與比賽走向看似有所關連,仍須注意 correlation 並不等於 causation。當體育作家們努力進行數據分析的同時,confounding factor 在一旁虎視眈眈,使我們洋洋灑灑寫出的結論缺乏嚴謹性。
雖說如此,Medvedev 仍然有許多數據跟著溫度呈下滑趨勢,確實是相對特別的現象。(聲明:以下僅探討相關性,至於因果性無法得知)
逐盤二發均速(該盤二發發球次數, 二發得分率) Medvedev 154(33%,3), 159(57%,14), 147(47%,15), 141(29%,7), 152(40%,5) km/h,該盤二發均速與二發得分率相關係數 r=0.648,二發球速越快得分率大致越高,但溫度下降阻力增強會導致球速下滑。
反而 Sinner 162(31%,13), 161(50%,12), 156(44%,9), 157(73%,15), 156(71%,7) km/h,該盤二發均速與二發得分率相關係數 r=-0.659,二發球速越快得分率大致越低。
本次交手雙方總得分為 283 分(Sinner 142-141 Medvedev),其中進行 0~4 拍便結束的回合佔 140 分(Sinner 72-68 Medvedev)、5~8 拍佔 72 分(Sinner 29-43 Medvedev)、來回對峙9拍以上的回合佔 71 分(Sinner 41-30 Medvedev);雙方在自己的發球局 0~4 拍把握度均佳(Sinner 57-16, Medvedev 52-15)、5~8 拍 Medvedev 無論於發球局或接發球局均取得領先(Sinner 16-21, Medvedev 22-13)、9 拍以上的回合 Sinner 則為優勢一方(Sinner 22-12, Medvedev 18-19)。
若將長拍來回(9 拍以上的回合)逐盤統計,分別為[Sinner 得分 – Medvedev 得分(長拍來回佔該盤之比例)] 5-6(22%), 6-8(22.6%), 7-4(19%), 14-9(34.8%), 9-3(25.5%),似乎溫度越低,長拍來回的得分者越傾向是 Sinner。
溫度與決賽戰況走向呈現相關性實在奧妙無窮,雖在此筆者無法證明其因果關係,依舊耐人尋味。
三、Novak Djokovic 整場比賽未取得任何一次破發點的稀有性?
公認史上最佳接發球手的 Djokovic 在甫結束面對 Sinner 的四盤比賽(1-6, 2-6, 7-6[8-6], 3-6) 中,全場比賽沒有取得任何破發點,這讓筆者十分好奇 Djokovic 前一次全場比賽未取得破發點究竟發生在何年何月。
2017 Wimbledon 八強賽 Djokovic 在 6-7(2-7), 0-2 落後於 Tomáš Berdych 時由於手肘傷勢復發並於防護員進場治療後仍然無法持續進行比賽,
若將條件限制為未取得破發點的完整比賽,則須追溯到 2017 Italian Open 以 4-6, 3-6 敗給 Alexander Zverev 的決賽,該場比賽 Zverev 的一發得分率與二發得分率均達八成、九個發球局僅讓 Djokovic 得到合計九分的接發球得分。
如果進一步把條件設為未取得破發點的大滿貫完整比賽,那竟是 Djokovic 生涯從未發生之情況!連生涯大滿貫正賽首戰,2005 Australian Open 首輪面對該年最終奪冠的 Marat Safin 以 0-6, 2-6, 1-6 落敗之懸殊對決都有取得一次破發點並成功兌現。也難怪他在敗給 Sinner 後,如此評價自己本場比賽的表現, “I guess this is one of the worst Grand Slam matches I've ever played. At least that I remember.”
四、其他現象與巧合
Daniil Medvedev 創下網球 Open Era 單一大滿貫賽事最多盤數紀錄(7戰31盤)、最長用時紀錄(
Medvedev 在今年決賽前於硬地大滿貫取得首盤時,戰績為50勝1負,
Jannik Sinner 加入 Roger Federer 與 Rafael Nadal 的行列,成為第三位在 ATP Finals, Davis Cup, Grand Slam 均擊敗 Novak Djokovic 的球員。
Novak Djokovic 於 Australian Open 與 Wimbledon 的不敗紀錄均於第 2195 天中斷。
Jannik Sinner 與 Roger Federer 相同,兩人首次突破大滿貫男單首輪均在 Australian Open (2000, 2020)、兩人首度躋身大滿貫八強均在 Roland-Garros (2001, 2020),且兩人均在生涯第十七次參加大滿貫正賽奪得首冠!
Pete Sampras, Roger Federer, Jannik Sinner 均於八月出生、皆屬獅子座,三人皆於 22 歲又 5 個月時奪下生涯首座 Australian Open 冠軍(1994, 2004, 2024)!
#AO2024 SIN-PLY THE BEST
再次恭喜 Jannik Sinner 取得生涯重大突破 ── 首座大滿貫冠軍!
留言列表